卡思资讯
新鲜资讯赛道再出发
2025-09-05
短短几个月,你或许已在工作中“雇佣”了多个AI小助手,小k、小d、小豆……它们帮你提高了工作效率,让你一个人就能完成一个团队的工作;或许你已经开始使用AIAgent,改变了原本的工作流程。
2025年被称为“数字孪生”的元年。JoshBersin今年发布的报告,将AI在组织中的运用分为4个阶段。对照下图,看看你处在哪个阶段?
然而,AI对HR工作的影响,远不止提升效率那么简单。
你积极拥抱AI,庆祝工作效率的提升,但有没有察觉到一丝不对劲?那种对工作的“触觉”,那种如数家珍般的控制感,似乎在悄然流失。
乐观派认为:我们只是在经历又一次产业升级变革,就像以前的工业革命一样。我们的岗位也随之升级。以前是创作文章的人,现在“升级”为使用多种AI生成文章的人。
而MIT的最新研究却给大家敲响了警钟……
MIT媒体实验室领衔的《YourBrainonChatGPT》研究发现,AI让工作变得更轻松,但代价是大脑活动减弱。
研究运用脑电图、自然语言处理、深度访谈等方法,揭示使用AI写作工具存在“认知债务”累积问题,过度依赖会侵蚀认知能力。
实验分三组:LLM组用ChatGPT写作,Search组靠搜索引擎收集信息写作,Brain组仅用大脑写作。
结果显示:纯脑组神经网络连接最强、范围最广;搜索引擎组神经参与度中等;LLM组神经连接性最薄弱。在行为层面也有体现,LLM组83%的参与者首次会议难以正确引用自己的文章,而纯脑组和搜索引擎组的引用准确率近乎完美。
AI的应用确实呈现出不可逆的渗透趋势,驱动因素主要有3点:
-效率的碾压:AI使工作效能提升50%-300%(JoshBersin报告《充分发挥AI影响力,拥抱超级员工时代》)
-成本刚性:企业主普遍希望通过AI控制成本
-组织进化:“人+AIAgent”成为新的协作单元
无论乐观还是悲观,我们都回不到没有AI的世界了……
效率一直是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。当人类在效率上受到AI的绝对碾压时,人的独特价值是什么?
在AI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当下,我们需要尤其重视哪些能力呢?
新兴三大能力:
这三个能力正是人类相对于AI的差异化优势,掌握它们,可以将AI从竞争对手变成超级杠杆。
-氛围感知力(VibeCoding):通过直觉和情境理解,引导AI生成符合特定场景需求的内容或代码。其核心在于超越技术细节,把握人机协作中的“无形要素”。
-动态适应力:快速在AI暴露度高和低的任务中切换,比如在文书和人际沟通之间切换。有温度的沟通、构建信任关系等,这些都是AI的短板。
-战略思维:战略思维从高管专属到全民必备的“下沉”。因为AI把“执行力”变得不值钱了,员工要变成“战略+执行”的复合体。
越来越重要的三大能力:
-提问能力:AI输出的垃圾程度≈你提问的模糊程度。提问能力是精准激活AI潜力的开关。顶级提问者有4大特质:
-批判性思维:能问出“为什么默认要这么做?”
-领域直觉:能问出“这个现象和去年某事是否同源?”
-认知谦逊:敢问“这个基础概念我其实没懂?”
-跨界联想:会问“医疗行业的飞轮效应能否用在教育?”
-审美能力:从“锦上添花”变成“生存刚需”。当AI能批量生成作品时,需要与AI沟通将主观感受转化为可执行的指令,并识别筛选出90分的精品。
-自驱力:AI吞掉了“被动任务”。传统工作有明确流程图,而创意类的工作没有SOP,像荒野求生。员工需要自己定义问题,并调度AI资源。产生有价值的工作成果需要很强的自驱力,这也是为什么“AI暴露度最高”的岗位,招聘的第一条是“mustbeself-driven”。
4、如果你是HR的话,你还需要关注什么?
相信很多企业的HR已经在着手拥抱变化:开展了AI工具的培训,甚至每周专门留出时间,进行AI工具使用经验交流。
更深层范围更大地,AI还影响着企业文化与组织,HR需要关注:
-文化重塑:让AI成为助手,而非威胁
-透明沟通AI共存:与员工沟通AI如何影响工作,探讨员工未来的职业可能性,减少恐慌,增强信任。
-鼓励AI试错文化:支持员工用AI工具尝试新方法,成功给予一定激励。
-组织重构:让团队更敏捷,减少冗余
-减少中层管理依赖:用AI替代重复性管理工作(如数据汇总、报告生成),让管理者转向战略决策。
-组建“人+AI智能体”短期灵活项目组:按任务需求快速组建团队,尝试人机协作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