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思资讯
新鲜资讯赛道再出发
2025-07-24
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人力资源管理正经历从 “经验驱动” 向 “数据驱动” 的深刻变革。近日,人力资源领域资深专家范珂老师在“做懂行的HR”第34期管理者沙龙中,结合 20 余年中美两地企业实战经验,深入解析了数据驱动与 AI 赋能如何重塑人才管理,并分享了可直接落地的实践路径与工具。
波士顿咨询(BCG)曾指出,“大数据与高级数据分析” 是影响组织的 12 大核心力量之一。这一趋势在人力资源领域尤为显著 —— 德勤连续五年将 “人力资源数据分析” 列为未来 5-10 年 HR 从业者最急需的能力。
范珂老师指出,传统 HR 工作中存在两大痛点:一是文科背景从业者居多,数据敏感度与技能不足;二是过度依赖经验判断,忽视数据的客观价值。而在数字化时代,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管理层,都更倾向于 “用数据说话”,HR 若仍停留在 “拍脑门决策”,将逐渐失去战略话语权。
很多人混淆了 “传统数据分析(Analysis)” 与 “系统化数据分析(Analytics)” 的差异,二者的核心区别体现在四个维度:
从初级到高级,组织的数据分析能力可分为四个阶段,可对照定位自身水平:
通过散点图分析 365 天复购率与销售额的关系,发现二者呈现显著正相关。这一数据打破了“靠网红直播、广告投放就能提升销量” 的行业迷思,最终推动公司将研发部门 KPI 与复购率绑定,即使在疫情期间仍坚持高薪引进研发人才,实现产品力与销售额的双重突破。
通过 “薪酬比(实际薪酬 / 岗位标准薪酬)” 与绩效等级的散点图分析发现:部分高薪酬员工绩效偏低(拉低人效),而部分高绩效员工薪酬偏低(存在流失风险)。基于此,公司制定差异化调薪策略:重点提升高绩效低薪酬员工薪资,逐步优化低绩效高薪酬员工,使 “健康区间”(薪酬与绩效匹配)员工占比逐步增加,用两年时间把组织从高风险、低效能的亚健康的状态转入稳健运营的轨道。
过去一年,美国科技大厂的大规模裁员引发广泛关注,表面看是经济环境或战略调整的结果,实则与 AI 技术的替代效应密切相关。AI 工具已能够承担大量初中级岗位的工作,甚至部分高级分析类任务也能被高效完成。尽管这一趋势尚未在国内全面蔓延,但企业对 AI 赋能的需求已愈发迫切 —— 用技术替代重复性劳动,将人力资源团队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,聚焦更具战略价值的人才规划与组织发展工作。以下是AI在人力资源领域运用的系列成功案例:
AI 在组织内的落地并非一帆风顺,最大的挑战往往来自于员工的恐惧与抵触。许多人担心 AI 会替代自身工作,这种焦虑感成为推动变革的主要障碍。对此,我们可从历史中寻找启示:工业革命时期,机器的出现也曾引发工人对失业的恐慌,但最终结果是创造了更多新职业与就业机会。推动 AI 赋能的核心在于构建支持变革的文化与机制,具体可从四方面着手:
- 提升核心竞争力:HR 从业者需主动强化数据分析能力、AI 工具应用能力及批判性思维,将技术转化为自身优势。
- 开展针对性培训:通过内部课程、夜校分享等形式,帮助员工掌握 AI 工具的使用方法,例如如何用 AI 生成报告、优化流程等,降低技术门槛。
- 分享成果与庆祝突破:及时公开 AI 应用带来的成效(如效率提升、成本降低),树立成功案例,增强团队对技术的信心。
- 建立试错与学习文化:鼓励员工大胆尝试 AI 工具,允许在实践中犯错,通过持续学习迭代优化应用方式,形成 “敢用、会用、善用” 的氛围。
范老师在现场重点向大家推荐了3个高价值的AI工具:IMA腾讯知识库、MITA秘塔、COZE扣子。快动动手玩起来,提升工作效能。
- 腾讯知识库(IMA):集中管理文档资产,支持精准检索与智能问答,适合政策、报告的高效调用。
- 秘塔(MITA):上传电子书可自动生成课件、解读内容,降低培训开发成本。
- 字节跳动智能体平台(Coze):通过自定义流程开发智能体,实现多任务联动(如翻译 + 排版 + 可视化),提升复杂工作效率。
英伟达董事长黄仁勋的一句话引人深思:“在 AI 时代,我们要成为猎人,而非猎物。” 对于 HR 而言,这意味着主动拥抱变革:
- 从 “事务执行者” 转向 “战略伙伴”,用数据洞察支撑业务决策;
- 从 “单一技能者” 转向 “复合型人才”,融合 HR 专业、数据分析与 AI 应用能力;
- 从 “经验依赖者” 转向 “持续学习者”,紧跟技术迭代与行业实践。
数据驱动与 AI 赋能不是选择题,而是生存题。当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实现 “用数据说话、用工具提效、用洞察增值”,才能在组织变革中占据核心位置,为企业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