劳动法具体原则

收录日期:2025-01-07 阅读量:
中文: 劳动法具体原则
英文:
收录于: 劳动力辞典
行业:制造,零售,服务
职业: HR

释义:

劳动法的具体原则是劳动法律制度的原则,也是劳动关系某一方面特征的反映。社会关系的多层次决定了法的划分的多层次,与此相适应,劳动法的原则也应是多层的塔形结构,按照原则的效力和适用范围,可将法的原则划分为不同层次。除了劳动法律部门有基本原则外,劳动法律制度也有具体原则。纷繁复杂的劳动法律规范可以依据基本原则形成劳动法律部门,可以依据具体原则形成劳动法律制度。不同层次的归属、组合,构成一个蕴涵丰富的有机体。由于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,劳动法律制度的具体原则,也是依宪法而确定的,因此,我们可以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出发,进而探讨劳动法律制度的具体原则。这些具体原则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的,因此也可与劳动关系的调整原则联系起来加以认识。

与“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原则”相联系的具体原则主要有:(1)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相一致的原则(宪法第四十二条);(2)劳动者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从事劳动的原则(宪法第四十二条);(3)劳动者必须遵守劳动纪律的原则(宪法第五十三条);(4)劳动者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得劳动报酬或其他合法收入的原则(宪法第六条、第十三条);(5)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(宪法第四十八条)。

与“劳动条件的基准化原则”相联系的具体原则主要有:(1)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,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的原则(宪法第四十二条);(2)国家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,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原则(宪法第四十三条);(3)加强劳动保护,改善劳动条件的原则(宪法第四十二条);(4)对妇女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保护的原则(宪法第四十八、四十九条)。

与“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原则”相联系的具体原则主要有:(1)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的原则(宪法第四十二条);(2)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的原则(宪法第四十二条);(3)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保障的原则(宪法第四十四条);(4)保障劳动者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情况下,从国家获得物质帮助的原则(宪法第四十五条)。

与“劳动执法的规范化原则”相联系的具体原则主要是宪法中关于各级政府执法权限的规定。

免费获取

卡思优派产业研究院独家汇总撰写白皮书

识别二维码

行业案例

某新能源汽车企业G:借力新技术新渠道应对新技能蓝领缺工
G公司专注于生产高端品牌新能源汽车,并为第三方提供电动汽车研发和整车制造服务。其目标是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电动化解决方案,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慧出行行业的发展。一、聚焦企业用工背景作为高端品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研发生产基地,G公司在成立第一年内完成了研发以及管理团队的搭建,第二年起招募生产团队,正式投入首款产品的生产。在生产初期,G公司主要依靠自主招聘和共享用工的方式进行生产人员的招募,共享用工人员来自兄弟企业。在前期市场订单量不饱和时,这两种方式能够基本满足用工需求。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销量提升,订单激增,用工缺口逐渐增大,原先的这两种招聘方式显得捉襟见肘。人力资源部门主要遇到了以下几个难题:岗位对学历、地点和工作经历有一定要求,短时间内搜寻不到大量合适的人选,自主招聘效率低;共享用工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用工压力,但是随着秋冬用工旺季来临,借调人员人数有限,和用工缺口相比存在较大差距;当市场淡季来临、订单波动时,产线人员会出现富余,人力资源部门在妥善安置富余人员方面面临较大挑战,处理不当会有法律风险。在不断增加的用工缺口以及提升的用工风险的
阅读全文 >>
行业实践案例
  • 某德资电子半导体公司—技术员招聘

    某德资电子半导体公司—技术员招聘

    某德资电子半导体公司—技术员招聘
  • W公司案例-岗位外包

    W公司案例-岗位外包

    W公司案例-岗位外包
除了劳动法具体原则,你可能会感兴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