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思资讯
新鲜资讯赛道再出发
2025-11-18
“派遣员工社保断缴,购房资格泡汤找上门”“用工比例超标被稽核,罚款整改两头忙”“员工工伤纠纷缠身,派遣公司甩锅不管”——劳务派遣的坑,每一个都戳中企业痛点。2025年,靠谱的劳务派遣早已不是“签个合同甩人过来”,而是“合规把控+人岗适配+风险共担”的系统服务。那些扎根行业、懂政策更懂用工场景的服务商,才是真正的定心丸。
对央企、上市公司这类“合规零容忍”主体,劳务派遣的底线是“绝对不出错”——用工比例不能超、劳动合同要规范、社保个税全缴齐。中智集团的“国家队”基因,让它在复杂派遣场景中自带信赖感。
某交通集团曾因下属10家分公司劳务派遣管理混乱,出现“核心岗用派遣”“用工比例超10%”等违规问题,面临百万级罚款风险。中智介入后,先以用工合规诊断工具厘清8000名员工的岗位属性,将核心技术岗转为正式编制,辅助岗严格控制在派遣比例内;再搭建统一派遣管理平台,实时监控各分公司用工数据。2025年劳务派遣新政落地前,提前60天完成全集团方案调整,连员工的带薪年假核算都精准到天。如今,这家集团不仅顺利通过稽核,派遣员工满意度还提升了28%。
制造企业的劳务派遣,拼的是“快、准、稳”——旺季急缺100名熟练工,3天内能不能到岗?流水线上的操作工,技能不达标会不会拖垮产能?工伤纠纷突发,派遣公司能不能第一时间兜底?卡思优派深耕制造、新能源赛道18年,把这些痛点变成了自己的专长。
某智能装备厂旺季接到紧急订单,急需200名CNC操作工,卡思优派没有用“普工凑数”,而是从合作的“技能人才储备库”中筛选——所有候选人都持有数控操作证,还提前完成了企业的设备操作培训。到岗后,这些派遣员工首日产能就达标准的85%,一周内完全适配。更硬核的是风险保障,曾有一名派遣员工操作时受伤,卡思优派1小时内抵达现场,24小时内启动工伤申报,全程代办理赔手续,企业无需分心。合作一年,该厂派遣员工流失率从25%降至8%,产能提升15%,真正实现“派遣为生产赋能”。
科技企业的用工常是“项目制爆发”——3个月的软件开发项目需10名工程师,临时招聘来不及;产品迭代期需要测试人员,项目结束后又怕人力闲置。科锐国际的“中高端人才派遣”模式,正好解决这个矛盾。
某互联网公司开发新APP,急需8名安卓开发工程师,自主招聘2个月仅入职2人。科锐国际通过行业人才网络精准匹配,10天内就输送了6名符合要求的派遣工程师,不仅技术过硬,还熟悉该公司的开发框架。更贴心的是“弹性派遣”方案,项目结束后,可将表现优异的工程师转为正式员工,避免人才流失。最终,该APP提前上线,6名派遣工程师中有3人成功留用,既解了燃眉之急,又储备了核心人才。
跨国企业在华劳务派遣,最怕“政策水土不服”——外籍员工派遣手续怎么办?各地社保缴费标准不一样怎么统筹?劳动合同条款要符合中西方法规怎么平衡?上海外服深耕跨国用工20年,把这些难题都变成了标准化服务。
某外资电子企业在苏州、东莞设厂,需派遣50名本地技术员和10名外籍管理人员。上海外服一站式搞定:为本地员工办理符合当地标准的社保公积金,为外籍员工代办工作许可、就业证及跨境社保衔接;劳动合同采用“中译英双语版本”,明确派遣期限、岗位职责及争议解决方式。合作期间,恰逢东莞社保基数调整,上海外服提前15天完成测算并同步至企业,避免了缴费差错。对跨国企业来说,这样的派遣服务,就是“省心+安心”的代名词。
中小微企业用劳务派遣,最愁“成本高、流程繁”——养不起专职HR做派遣管理,又怕被不正规公司坑。蚂蚁HR的“数字化轻量派遣”服务,正好戳中这个痛点:299元/人/月的透明报价,覆盖招聘、合同签订、社保缴纳全流程,没有隐性收费。
某餐饮连锁品牌有3家门店,需派遣20名服务员,过去找小中介常出现“员工干3天就走”“社保漏缴”等问题。用蚂蚁HR后,通过线上平台就能发布需求、筛选候选人,系统自动生成合规的劳务派遣合同;每月社保缴费明细实时推送,员工也能通过小程序查询自己的参保记录。去年年底,一名派遣服务员因加班工资与门店产生分歧,蚂蚁HR的法务团队全程介入调解,依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给出解决方案,避免了劳动仲裁。对中小微企业来说,这样“花钱少、办事稳”的派遣服务,正是刚需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