卡思资讯
新鲜资讯赛道再出发
2021-12-22
“如果不是为了生计,没有其他选择,千万不要选择进入外包这个行当。”一位信息服务从业者如此说道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0 年,我国 GDP 为 101.6 万亿元。其中,制造业增加值为 26.6 万亿元,信息软件业增加值为 4118 亿元,两者累计占比约 27%。而这两大产业聚集了七成以上的外包企业。但是,外包从业人员的处境实际上并没有像这些数字这样光鲜亮丽。劳动权益无法得到保障、劳动风险自己承担、出了问题还得背锅等问题,都是存在已久且解决难度极大。
外包行业就如同销售岗位一般,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”。外包人员一边逃离,一边涌入。网络上繁多的劝退逃离言论,与庞大的从业人数这一事实形成了强烈反差。根据商务部数据,截至 2020 年末,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累计吸纳从业人员达 1290.9 万人,2020 年服务外包产业新增从业人员 119 万人。而中国服务外包中心发布的《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十年发展报告(2006-2015)》显示,信息服务业、制造业集中了七成以上的外包企业。2015 年,两大行业的外包企业占比分别为 46.3%、24.5%。
而对于外包岗位需求最大的企业,多为以阿里、百度、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大厂为主。而外包公司在进行这些岗位招聘的时候,都是以大厂的名义进行的,实则为外包岗位。从最常见的后勤保洁、餐厅服务,到快递、客服、项目业务,乃至更为核心的工程师、团队领导,均有外包人员的身影。
巨大的外包需求,还催生了像中软国际、软通动力、博彦科技、人瑞人才、法本信息等劳务外包服务头部品牌,为阿里、百度、腾讯等大厂提供外包服务。
虽然都是服务于大厂,但外包员工和正式工在薪资福利、晋升空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,甚至还会有身份标志上的区别。待遇上的差距是直接、明白的,更为隐性的,是人为制造的工作地位不对等。今年广受关注的 " 外卖员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",就更加暴露出大厂外包人员相对劣势的劳动处境。
外包盛行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,本质上就是一种经过计算的经济逐利行为。即发包方投入比引入正式工更少的人力成本,让外包公司雇佣人员去做公司的部分业务。在这个过程中,外包公司直接决定外包人员的薪资和福利保障,并且双方产生的劳动风险、纠纷、终止或解除合同的补偿等隐性成本,与发包方无关。如此一来,发包方的人力需求得到满足,但同时又避免了诸多正常劳动关系下,所产生的用工风险和隐性成本,管理效能极大提升。
但是外包这一天然逐利的市场经济行为一旦介入到民生领域,问题就爆发了。尤其是当政府或公共事业成为服务发包的主体,其中涉及到的权责益问题就更为复杂。2015 年发生的魏则西事件,向公众揭开了公立医院将部分科室外包给莆田系的乱象。涉及到公共服务的外包人员引发的 " 执法权 " 争议更是隔三差五成为热议话题。
无论如何,国内信息服务业、制造业在发展初期,大量承接来自国外的离岸服务外包,在带动就业增长、推动产业发展、融入全球贸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但改善相关从业人员在劳动风险承担中的劣势地位,依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